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2:32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五篇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奇迹?齐读文章的课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文中画出读不准字音的字,自学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指名读准带点字的字音。

干涸勉强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挽救

多音字组词:

强中几尽

交流在自学中理解了哪些词语。

勉强:在本课是“将就、凑合”的意思。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课文指看起来不是很清楚。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夏季里,6岁的男孩比利为了挽救中暑脱水的小鹿的生命,一次次地用双手捧水给小鹿喝。

3.全班接龙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1——2):写“我”居住的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2)(3——8):6岁的比利用双手捧水,一次次地给因中暑而脱水的小鹿喝水。

(3)(9):“我”决心把小比利培养成优秀的科学家,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之水。

5.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爱的奇迹是什么?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课后:段落比较复杂学生分段效果不好,特别是段中分层,正确率更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

爱的奇迹是什么?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二、新授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初步知道了哪些问题?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爱的奇迹是什么。)

教师梳疑,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2.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从课文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集体交流:说明旱情相当严重,不仅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人畜的饮用水都很困难了,比利双手捧水喂小鹿的感人故事正是在这样极度干旱、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发生的。

此时你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吗?(这一段的描写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3.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比利的为人。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比利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在文中标画有关比利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比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

“他目不斜视,好像面对着一个严肃的目标”、“双手好像努力捧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慢慢地向树林走去,然后快步跑回来”这说明孩子是在极严肃、极认真地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反反复复地忙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孩子一心想着救小鹿。

(做事认真、专注,善良、有爱心)……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当时小比利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己的感受。

联系上文,说一说第一段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当时水的宝贵以及水对挽救小鹿生命的重要,突出了比利捧水喂小鹿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小比利的心地善良。

集体讨论,升华主题,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各抒己见)

1、这件事发生在严重干旱的夏季里,在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比利却用宝贵的水挽救野生的小鹿的生命。

2、比例只有6岁,可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了不起的。

3、一个6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描绘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课后:先默读课文,以《语文帮你学》中的一道题,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第一个填空完成较好。对于第二个填空,很多学生没有写出是“中暑”的小鹿,此时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体会水对当地人们的重要性。此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且体会出真是奇迹。订正第三个填空时,请同学找到描写比利动作的语句,加以体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什么是奇迹。这样利用内容引出中心学生感觉到水到渠成,同时更加明确了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准确、全面、简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学习并传承富兰克林的精神,感受专主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语言风格。

3、比较沈从文和富兰克林的风格异同。

4、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从生活细小处所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

2、把握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谁能介绍一下富兰克林?(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补充:富兰克 ……此处隐藏4504个字……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详略得当化。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观察细致化。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景物形象化。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老师:

1.图片

2.字卡、词卡。学生:彩笔和画纸。

3.图画纸、彩笔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祖国各地参观好吗?注意边看边想一想,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2.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物美吗?指名答。

3.是啊,我们祖国各地真美啊!今天还有五位小朋友想告诉我们,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也更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3)齐读生字。

1、认真看图,交流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3、认读生字。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3、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

4、听了课文说一说,都介绍了谁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哪?

3.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