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教案1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 ……此处隐藏29667个字……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3)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常常;今:每当】
此人可就见【古:接近,趋向;今:副词,表结果】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回顾】
主上蒙尘【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今:蒙上灰尘】
遂用猖獗【古:失败;今:猖狂】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
二、课堂导学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
刘表:刘璋:
张鲁: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5、体会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写作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隆中对教案15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 mǔ 父 fǔ 颍yǐng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
窃 qiè 度duó 信shēn
胜shēng 抑yì 挟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将jiǎng 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 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一)简述诸葛亮的抱负。①
(二)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②
(三)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③④⑤
(四)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