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核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案 篇2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此处隐藏3481个字……
一) 组内评价: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现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乡愁》导入课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3.能够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品味情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4.不足之处,在课文的把握上,思路不太清晰。教学环节的两个重点的设置不合理,过渡衔接不顺畅,对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统一,误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
二) 自我反思:课堂提问与教师导向对于本堂课,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备得是详案。但上下来,自己也觉得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点:首先,平时课堂训练问题要明确,起到路标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地预习。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第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于是便有学生站起来,把课文很详尽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们简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这说明,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在平时课堂训练中,我强调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如果,我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机械地复述课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给了他们思维上的一个路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前后要一致,方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本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本文的总结了。我提了最后一个大的问题,本文有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思乡恋乡情感的句子?本来就样就足够了,指向也很明确,可是,当看到学生没有及时的反应,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没有具体的表现?学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后,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但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让学生回答最后一节,议论部分。它是本文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还好,有同学最后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势进行了全文的总结。今后教学时应当引以为戒。再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很重要。原来我自己预设了一个教学过程,师傅江春玲说,如果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先提到了后面的内容,我也就顺手推舟,把后面的内容提到了前面来上,这样一来,把本属于课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当时设置的问题是:同窗的经济条件在文中看来,非常地优越,想看枣树,随时可以开车去看,但她为什么偏偏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是个挑战,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并不起眼,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当作重点来预习。
由于这个问题导向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过了三、四分钟,便有学生开始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达也很流畅。但再回到同窗后花院有关思乡部分的描写语句时,过渡时就不太顺畅了。而且,课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冲淡了。以上仅是个人见解,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枣核教案 篇5【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