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地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说课稿 篇1【说教材】
本课选自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出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水与土的矛盾。本节课的第二个矛盾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主要体现了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土的矛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穿插在一节课中,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掌握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树立环保意识。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养成保护资源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采取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程中要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起点水平和能力结构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做好小组分工,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土地资源分布等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
教师提问:歌声中唱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歌声唱到我们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类型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总结: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 。请同学们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提问:(1)出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2)耕地后备资源资料。
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
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问题(3):气候条件对土地资源有什么影响?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第74页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同时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出示学生学农时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第74页“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出示华北平原的图片
材料介绍: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0%左右。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与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悬殊,而土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合理。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联系。
材料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材料3.我国的干湿地区
材料4.我国的地形分布图
教师指导:以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季风区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相互叠加指导。
探究问题:土地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演示:看视频新闻,说一说土地资源对农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师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学生。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对土地破坏、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图片或者是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呢?
教师: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会就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请你拟出下一个我国土地日的主题。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九旬老人朗诵的散文《我爱这土地》,体会现代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满腔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 ……此处隐藏11229个字……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
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 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 温度带小节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地理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文档为doc格式